当前位置: 主页 > 县区资讯 > 正文

【在家门口就业】婆姨们增收致富

时间:2019-11-29

吴爱爱和工友们一起制作菌棒。 本报记者 李全宏摄

        冬日凌晨四五点钟,交口县石口乡的山脚下,一排石窑洞正在醒来,最东边一户人家的灯亮了,像黑幕上的一点橘光。女主人吴爱爱麻利地收拾好自己,临出门看了一眼炕上患有脑瘫的儿子,她心里暗暗为自己鼓劲:今天一定要挣到150元!
    眼下正是香菇制棒、接菌的季节。山神峪村香菇种植合作社制棒房里的灯早亮了,吴爱爱赶到合作社,和婆姨们按工位坐好,机器隆隆地响起来,手头就忙起来了。
    山神峪村是个穷村子,全村204户628人,一半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2014年,村里的党员干部谋划脱贫产业,带头试着种了2000棒夏季香菇,年底一算账,5户人家都赚到了万把元。这个小山村就此和香菇结下了缘。
    2015年,32户村民房前屋后建大棚,30万棒香菇种起来了。驻村工作队和村“两委”干部从河南引进了长河菇业有限责任公司,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,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的模式,更是让村民们吃了定心丸。
    山神峪村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,留在村里的婆姨们就有了用武之地。没有技术怎么办?县里举办香菇种植技术培训,山神峪村的婆姨们是最活跃的一批学员。她们认真记笔记,不会写的字就写拼音,手慢的课后抄别人的笔记,回去自己琢磨。
    山神峪村的婆姨们学中干、干中学,没有一个人轻易放弃。“刚开始,掌握不了,掰得费力,还慢。”现在已经是一家年种植20万棒香菇合作社小老板的韩艳萍说,“我用了整整两天,才学会怎么把菌种掰成三角状。”婆姨们把技术学到手,回到家里用到香菇种植上,指导实践见了效益。
    每年7月至10月,是村里最忙的采菇期,就连在外打工的女人也要赶回村里,争分夺秒赚钱,因为香菇迟采一个小时就会开伞,价格下跌厉害;11月、12月接着制棒接菌;1月至4月,养菌、翻棒、刺孔;5月,香菇脱袋上架,6月注水出菇,接着又是一个循环。三年来,山神峪村的近30个常年在家的婆姨们,个个成了制棒、接菌、养菌和采菇的技术能手,靠种植香菇婆姨们彻底“翻了身”。
    吴爱爱对记者说:“村里的香菇种植,基本都是女人主导,男人跟着干,种菇较少的户,每年也能赚到二三万元。”这几年,山神峪村的婆姨们自信满满,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过,日子过得越来越充实。

本报记者李全宏 本报通讯员张彦利